2018年09月14日
治國理政基本方略
1.中國夢
2012 年 11 月 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2.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雙創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4.“ 兩個一百年 ” 奮斗目標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5.兩個牢牢把握
2017 年 7 月 2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重要講話中強調: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6.三大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7.三大歷史任務
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8.三去一降一補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9.四個意識
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10.四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1.“ 四個全面 ” 戰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12.“ 五位一體 ” 總布局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13.“ 五大思維 ” 能力
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
14.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15.經濟新常態
經濟發展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優結構、可持續的發展階段。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
1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17.“ 放管服 ” 改革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18.“ 互聯網 +”
“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19.絲路精神
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
2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發布時間:
您的位置: